影像教育計畫的回望,《翡翠少年》的後日談

整個影像教育計畫圍饒著新莊高中學生與武塔之間的關係,在紀錄片拍攝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思考與提問的能力。這樣的影像教育計畫,確實的影響了許多的學子,也為參與的師長們劃下重要的里程碑。

2017年夏天,新莊高中媒體服務隊(下稱媒服隊)來到南澳鄉的武塔部落,在武塔國小搭設行動攝影棚,為當地居民拍攝全家福。從陌生到熟悉,媒服隊慢慢與部落建立關係,武塔成為了媒服隊第二個家。

2019年,武塔國小因為人數太少面臨廢校的危機,必須轉型為民族實驗學校,而新北創新加速器計畫鼓勵跨域創新,《翡翠少年》紀錄片教育計畫因而展開。

整個影像教育計畫圍饒著新莊高中學生與武塔之間的關係,在紀錄片拍攝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思考與提問的能力。這樣的影像教育計畫,確實的影響了許多的學子,也為參與的師長們劃下重要的里程碑。

其中有甚麼樣的挫折與收穫、甚麼樣的激發與感動呢?

本次專訪邀請了新莊高中藍唯甄主任、《翡翠少年》監製鄭如娟、指導老師高子皓、葉人豪、劉韋昇。透過問卷與語音訪談形式記錄,請他們分享執行這個計畫之後的收穫與反思。

計畫執行的幕後推手-新莊高中藍唯甄主任

計畫執行藍唯甄主任

以影像記錄校園、回饋社會,是媒體服務隊成立時的願景。多年來一路從校園紀錄到公民新聞。在2019年,當我們決定下一個里程碑要朝著紀錄片邁進的時候,其實是鼓起了莫大的勇氣。拍攝紀錄片是我們不曾做過的事,一方面覺得興奮,因為我們終於有能力做更好的事,可以深刻的紀錄一塊我們喜愛的土地與那裡的人民。

但對於高中生到底是否有耐力能利完成這麼長時間的紀錄又感到擔憂,新莊高中是升學型的高中,而紀錄片拍攝,從尋找主題、史料閱讀、田野調查,到每一次的拍攝討論、訪綱撰寫,出機後的素材整理、打逐字稿…我想到學生們的課業壓力,家人可能會有的反應,從一開始就深知未來的每一步都是不容易的。

在執行計畫的過程中,我曾被問一個問題:

「做這件事,對新莊高中有什麼好處?」

紀錄片計畫高中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難,需要大量資源,而能夠參與的人有限,願意努力的人更有限。以教育計畫而言,在所謂的「受益人次」上,拍紀錄片給不出漂亮的數字。一場講座可以數百人,但是紀錄片教育頂多20人。這個問題一直被我放在心上,時刻檢視。

(有趣的是,我們所記錄的武塔國小,也是因為人數不足面臨廢校的問題,為了保有這個學校,必須千辛萬苦地轉型為民族實驗學校。我們以高中的紀實影像實驗教育方案來記錄部落國小的民族實驗教育,似一場微妙的巧合。)

三年,在這場漫長的賽程裡,有一群畢業生參與在其中,他們是馬拉松選手,而高中生則以跑接力的方式,共同完成這個計畫。而今三年過去了,我看著當初青澀的高一生、高二生、高三畢業生華麗轉身,成為在台上與觀眾、學生、老師教授們侃侃而談的導演、製片、攝影師。

有一次,政大傳播學院前院長郭力昕教授在台東的一場演講中,巧遇導演之一的李竹馨(當時剛升大一),對她的提問與發言激賞不已。郭院長曾經來新莊高中參加青浪潮影像中心揭幕典禮,對竹馨有印象,於是把這件事與我們分享。

身為一個老師最快樂的事,是把學生培育成人才,更甚者,是培育出對社會具有影響力的人才,能夠關心別人的事勝過自己的事,能堅持做不一樣的事。

幾次放映會之後,我聽到老師告訴我,他覺得我們新莊高中的學生好棒,為新莊高中感到驕傲。

「這樣的課程讓我佩服、這樣的努力讓我尊重,讓我感動。也讓我思考,我能給學生什麼,我還能帶領學生做什麼。」 這是一位老師給我的回饋。

在這個凡事講求效益的社會,能讓大家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開放更多可能性,停止對CP值的追求,或許就是這一場紀錄片教育的影響力。

《翡翠少年》的靈魂,敦促學生學習如何思考的核心-監製鄭如娟

監製鄭如娟

剛開始時,我受到唯甄老師的邀請,加入到媒服隊的授課師資中,作為業界教師教導學生。經過三年的媒服課程後,我得知這個計劃要轉型時,唯甄老師便邀請我一起討論與籌劃可以轉型的方向。

當我們知道教育部要求的目標,是希望這個計畫必須要是特別的、帶有技職性質的的教育計劃,且未來是可以自己持續運作下去的時候,我便提出了拍攝紀錄片的構想。希望能透過一次完整的紀錄片拍攝製作的經驗,培養未來媒服隊可以自主執行專題與報導的能力。

我一直都很確定這是一個很棒的計畫,也覺得很興奮。但直到我們真的拿到了這個計畫的補助後,我的確也是會感到惶恐的、有壓力的,因為那是一筆很大的經費與資源。也理應要背負很多的責任,包含了對學生的教育、對計畫的成果等。

在這三年中,這份壓力對我來說是一直都在的,是持續性的、沒有階段性的。一直到剪接的第一版出來時,我才終於感到放心。我當下就知道那會是對得起大家的作品。

我會擔心學生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卻沒有得到相對應的成就感。因此影響到他們未來在做任何事情的判斷或努力時,都會想起這件事情。我希望學生在這裡面付出了這麼多,有得到相應的回饋。

回到執行與指導,其實是兩件非常不同的事情。職業的拍攝現場可以用專業的態度去要求工作成果,可是教育現場並不該是這樣判斷的。當有問題發生時,就需要去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或者選擇適當地容許錯誤的發生。

因為我們要判斷的是問題對學生的影響,哪一個才是對學生獲益良多的選擇。所以我在現場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不斷努力引導學生去追求他們覺得最好的選擇。

我們因為同時是專業工作者,也是老師。所以我必定帶有著導演的性格,去敦促學生往超越極限去邁進。這就是我們和老師身分不同的地方。

在這個過程中,也是我自我檢視的過程。讓我更了解我想要的工作方法、想要的團隊模式,或是更想要創作的領域是甚麼。他們(學生)讓我更了解自己,我時常會在他們身上看到自己的碎片,可能都會有一些我們的影子。久而久之,他們越來越像是工作夥伴。

這個影像教育計畫,也在歷時三年後產出了成果《翡翠少年》。證明了我們所期望的影像教育計畫— 一種聚焦在思想上的工作,是可行的且有明確成績的。

這是一種以小班教學的教育模式,來強化或填補正規教育的影像教育實驗計畫。也因此讓我們更期待未來是有可能普及到各個校園,維持一種小班的、人數少的教育模式,帶著我們的學生,學習如何思考他們與社會的關係。

帶著拍片時的態度,去過你們往後的日子-業界教師高子皓

業界教師高子皓

影視拍攝現場工作會因為人數多寡而有分工細緻程度的差異,但最重要的還是面對各種突發狀況的臨場反應。因為拍片的工作現場就是會一直有狀況產生,這也是所有這個職業的工作者已經嫻熟的工作經驗。

回到教育現場,這些學生在學習的同時,要肩負這些工作,在沒有經驗去面對這些工作時,對我們這些老師來說,當然是要手把手的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

我自己在工作時,很多現場的選擇,都可以快速地回到我自己的判斷與喜好,去提出專業的意見。但是在帶學生時,就不會很直接地提出自己的判斷。得要多一層為什麼學生會選擇這樣拍的思考,接著在這樣的基礎上,調整他們去創造更好的選擇。

教學過程中我感受最大的差別是學生嘗試解讀或解釋的方法,的確很有可能是我們所沒有想過的。即便表現不一定純熟、技巧不一定完善,但是核心認知的交流與碰撞,對我來說仍然是新鮮的。

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也是一次重新檢視自己的工作方法,使我回到攝影師的身份時,也開始試著讓每次的溝通更簡單、清楚。

這兩三年的時間下來,學生的表現讓我印象深刻。他們學習與進步的速度之快,有這麼大的轉變,是讓我很驚訝的。

尤其是當看到最後成片時,他們拍出來、剪出來的鏡頭,很多也都會和我拍紀錄片時的選擇相像,這是讓我很有成就感的。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一直努力我所認為的好分享給他們,從結果看來,他們也的確帶走了一些東西。

我去帶他們,其實並不是希望他們一定要留下來拍片,或是要對拍片留下正面的印象。我反而是希望他們帶著拍片時的做事態度與做人的態度,去過他們往後的日子。

尊重學生的判斷與直面議題的勇氣-業界教師葉人豪

業界教師葉人豪

業界和學習的拍攝現場,兩者之間最大的不同在於事先的判斷與實質的準備。以從業人員的角度,除了整合出一個合理、實際、可執行的計畫,同時會盡可能地從經驗上去預判可能會在超出計畫的狀況發生,最大量化一天的記錄並且進行挖掘。

而學生們即便在諸多的前置與討論,到了部落,實際上也是花大部分的精力在消化當下狀況與調整拍攝,而反應的時間往往就讓工作時間一點一點地流失。

雖說經驗在這裡影響了大部分工作的節奏,是與業界最大的不同,但我感受到學生們追尋與剖析事件的本質上卻是相同的。

而也是在一次一點的經驗的累積下,也可以感覺到落差正在縮小,工作語言也越來越接近。

雖然在拍攝的過程中,自己總是會第一時間以經驗判斷該做什麼,該怎麼做,會想著可能衍生的狀況。

但身為觀察和指導學生的身份,即便以自己的經驗來說學生們的節奏缺乏效率或正做出不準確的判斷,卻要盡量讓學生們實踐自己的想法或計畫,這對學生來說是寶貴的經驗,而對我來說是對學生的尊重。

以雙重身分來說,就是專業與創作之間的尊重與拉扯,難得可以有這個旁觀的身份,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寶貴的經驗。

學生們花了時間參與製作,投注了熱情在議題上,而要到達議題的核心、看到更廣的視角,執行層面總是辛苦,且人與人性的未知才會在過程中慢慢浮現出來。

我試著讓學生們在過程中,就要正視著眼前發生的一切。關心議題的同時,同樣重要的是,也要尊重自己的意見。因為有期待就有可能有落差,而在這個時候是否有好好的了解事實,正視自己,是困難的。

確保學生們實踐自己的想法與計畫,同等於直接地面對問題,而這之中施加的壓力是否會讓學生們失去動力與信心,我覺得最難以拿捏的。

《翡翠少年》這個計畫讓我驚訝的是,原本我以為最後片子的成果如果是好的,就算是一種額外的收穫。然而在我初次看完初剪的時候,我就發現我錯了,撇開技術的層面,學生們面對議題的直接是有勇氣的。

而觀點說是天真,我更覺得這非普遍社會上會有的「禮貌的」觀點。再細想,從鄭如娟導演給的方向和執行方式,誠實、紮實的思路和執行方式,其實可以預見這樣的結果。

而這感覺給我諸多的意義上的思考,是否自己在這條道路上,是否該重新審視一些觀點/立場。

總是一再提醒同學們「莫忘初衷」-業界教師劉韋昇

業界教師劉韋昇

作為攝影師的身分,從業界的拍攝現場到教育現場的落差與不同,我想問題都是一樣。在業界的拍攝工作中,你必須有一定的經驗及能力,而想當然爾我們不可能去期待學生們會有這樣的程度, 所以只能從頭慢慢教。

另外,態度上也要作出很大的調整,在工作上,我會嚴格要求大家必須跟上我的腳步,但對於學生來說,更重要的事情是如何能夠勾起他們的興趣,並讓他們從學習上得到成就感及使命感,這個差異是我面對最大的挑戰。

因為教育跟工作的本質上其實是有很大的差異的,我的態度上也會隨之調整。只是我認為在業界的工作經驗,應該能給學生更多的實務教育。

學生們的年齡與我自己,及我平常接觸的工作夥伴們有相當程度的差距。雙方的代溝是很難去閃躲的問題,有些我的經驗法則對學生來說很可能是他們難以想像的,而學生們天馬行空的想法也常常讓我摸不著頭緒。

看著《翡翠少年》的完成,我提醒自己莫忘初衷,每次幫學生上完課之後我總是會用這句話作為結語,同時也是我在心底會不斷提醒自己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以前都是因為有很多的想法、很多故事,樂於與人分享才開始從事這個行業,所以其實是無所畏懼,對影像充滿了熱情的。但一進到實務工作後,會很常因為現實面的考量、也會有很多生活的壓力,在工作中迷失自己,忘了自己的初衷。

但學生們沒有這一層考量,他的作品可以是很純粹的,非常接近我剛入行時的心情,這對我來說一個很重要的反思。

🍀《翡翠少年》正式預告片:https://reurl.cc/GXg41d

🍀《翡翠少年》轉型進行式 — 鏡新聞專訪:https://reurl.cc/9107lv

《翡翠少年》自10月開始,現已進行多場放映暨座談活動,進入多所大學校園如:政治大學、逢甲大學、台東大學、東華大學…,以及各大藝文場所如: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府中15等等,我們期許將民族實驗教育及部落議題帶到更遠的地方讓更多人了解。

因此,若您有意願邀請我們至您所屬單位進行放映,放映活動不僅全程免費、我們還會安排劇組成員及監製進行映後座談,與大家一同對話。

歡迎聯絡粉絲專頁,或是填寫《翡翠少年》放映意願表單,期待與您一起觀影的時刻。

🍀 更多關於【青浪潮影像教育中心】:https://linktr.ee/TEENSwave

--

--

青浪潮TEENSwave

為培養青年世代而生的影像實驗教育計劃,攜手影像專業,深入社會各角,由青少年的視野與觀點,發起屬於青世代的新浪潮:https://www.facebook.com/TEENSwave.media/